随朋友在海上呆了几天,朋友的父母都六十多岁了,有只船,靠捕捞海产品为生。年龄大了,把船给了朋友的哥哥。身为公务员的朋友有时间就随父母下海,他不是游山玩水,只是为了帮帮父母。他很感慨:我是不愿意下海的,早年在海上呆的太久,心都伤了。
上船后才知道渔家的不易。起初我只是眩晕后来就呕吐。朋友说苦还在后面呢!海上的人多吃“面疙瘩”,把面放在水里煮,远远不及兰州拉面的味道。有次休息,朋友指着船板上忙碌的母亲说我母亲三十多岁时就已经那么黑了,不像个女人。但他说“子不嫌母丑,狗不嫌家贫”,他感觉到父母的不易,因此只要有时间就过来帮忙。
朋友的父亲沉默寡言,满脸褶子,但双眼有神,这或许常年在海上有关。他父亲对我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轨迹,习惯了就不想改变了。当初村里想让他当村长,他感觉不是那块料,就来海上了。后来觉得这条路走对了,人生无常,但人生亦有常,按常规出牌,多是没有问题的。他举例说我们出海人再谨慎仍旧有三分命在阎王爷那里,就和开车人一样,再遵守交通规则,自己也只能掌握七分命,另三分就是运气。但不能因为人的旦夕祸福而处处畏手畏脚,人在旅途,难免出现意外,可是,我们这些老家伙就这样磕磕碰碰的过来了。
“车船三分命”这句话早就知道,只是在海上听老人再次提起才感觉生命的可贵。泰坦尼克号沉没整整一百年了,还被人津津乐道,不仅仅是那部电影。让人感动的还有里面的一些细节:像船长坚持让妇女儿童上救生艇,自己随船沉没……
人在旅途,太多的意外让人感慨,但更多的是感动。我们或许记住的只是泰坦尼克号的那段爱情故事,但故事从来都是悲喜交加的。朋友的父亲在海边救过好几个人的命,他没得到过一次奖励,被救的人有的一去不复返了,有的逢年过节去看望他。他在风浪里来来去去的,早就看淡了一些事,从来没有埋怨过谁。他说年轻时还好高骛远,后来就看淡了,活着就好。他孤独惯了,他早早就给自己和老伴买了墓地,仍旧靠近海边,他说自己离不开海了。
年轻时看远,中年时看透,年老时看淡。我们真的能做到么?
有家钓鱼俱乐部做过一次心理测试,对当天所有钓鱼者钓的最大的鱼进行称重,并对前几名进行奖励。几乎所有钓鱼者都说“如果那条脱钩的鱼不跑,自己的鱼最大”。于是,“脱钩的鱼最大”成为一些人不能面对现实的理由。很多人因为愿望与现实存在很大的差距就抱怨生活。如果我们有机会接触那些终日劳作的农民,或者在海上漂泊的渔人,我们会懂得面对现实才会更好的接近现实。
人在旅途,我们或许无法看透未来,但我们总可以把握好方向。方向对了,旅途才会有价值,人生才有存在的意义。(马鑫良 888集团医贸)